第85章 凯旋

  睦州的天气也非常多变,早上还是艳阳高照,中午的时候就开始阴雨绵绵。

  杨元嗣只穿了一身蓑衣,脚上蹬了一双木屐,带了刘十三一个人进山了。

  刘十三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提着一个竹篮跟在后面。

  杨元嗣走到树林边上,有个青衣小厮早就等在那里,杨元嗣朝他点了点头,那小厮回了一个礼,在前面带路。

  刘十三再也忍不住,粗声粗气的说道:“阿哥你要还不说去哪里,我就不走了。”

  杨元嗣扯过他的耳朵,骂道:“说了去见一个故人,你哪里这么多废话。”

  那小厮带着二人七拐八拐到了一处草庐,这里已经深山,细雨蒙蒙中刘十三看到山坡上有一座小坟。

  这小坟只有一个小小的土堆,旁边草庐里又出来一个年轻人,拿了些香案和纸钱出来。

  杨元嗣从篮子里拿出一瓶好酒,那是他从汴梁特意带过来的丰乐楼的眉寿酒。

  刘十三看着杨元嗣在墓前祭奠,对于墓主人的身份大体也猜到了七八分。

  杨元嗣又嘱咐了那两个守墓的小厮几句话,给了他们一袋子金银。

  下山的路上刘十三十分不解,问杨元嗣道:“阿哥祭拜一个反贼做什么?”

  杨元嗣没有说话,望着远处的苍茫群山久久不语。

  是啊,自己祭拜方腊干什么?

  童贯赶到帮源洞的时候是个难得的大晴天。

  他出动了全副的都总管仪仗,紫红色的华盖,红色的大旗漫天飘扬。

  童贯穿着黄金色的铠甲,手里扶着一柄虎吞口的宝剑。

  杨元嗣也是全副盔甲站在他旁边,其他将领依次排开。

  山腰是精心挑选出来的神武军和禁军战士,都穿着闪亮的盔甲,刀枪如云。

  山脚下是那些绑着的俘虏,很多人本来已经被放回了家,又被抓了回来,正是心中忐忑,不知为何。

  其实他们的生死对于童枢密来说早已经无关紧要,这次抓他们回来纯粹是为了找群众演员。

  宫廷来的十几个画师正在对面的山上奋笔疾书,要将这壮观的一幕永久的留在历史的画卷上。

  《童枢密破方腊贼图》一直画了两天才算画完,童枢密还是不甚满意,认为有些潦草。

  直到辛兴宗提议,古代有霍去病封狼居胥,今天不如也刻石颂功。

  童贯大喜,急忙找了石匠来,那帮源洞里四处都是巨石,找了一块最大最显眼的,将宋军破贼的事迹刻刻上去。

  那些被抓又被放的俘虏的命运是没有人去管的,所有人在意的都是自己的前程,军卒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军饷和赏钱。

  杨元嗣的登州军和神武军居功至伟,童贯一次性就赏了五十万贯。

  这一笔钱看似很多,不过根据吴用分析,童贯光在杭州就捞了不止五百万贯。

  杨元嗣并不在乎这些钱财,他将这五十万贯全部给了部下作为封赏。

  花荣和刘十三找到了方腊的藏宝洞窟,里面的财富数量即使是见惯了钱的杨元嗣都大吃一惊。

  运送如此巨量的财物到登州需要一个可靠的人和可靠的渠道。

  可靠的人现在有的是,可靠的渠道景川给他提了醒。

  杨元嗣还兼职“花石纲”的提举呢,只要说是“花石纲”,一路上就没有敢阻拦检查的。

  花荣在旁边拍手拍手叫好,主动请缨要办这一趟差事。

  杨元嗣知道花荣一向沉稳低调,这次如此活跃肯定有他的道理。

  原来花荣是为了沿途捋顺自己的情报网络,现在他在杭州和苏州都有了自己的大本营,谍子网络经营的铁桶一般。

  花荣的意思是仿照大宋的驿道系统,跟随着运河和官道在关键节点建立情报站。

  杨元嗣听了大加赞赏,想不到这家伙的思维如此超前。

  要知道就算在近代很多人也不重视情报工作对于战争胜负的巨大影响力。

  杨元嗣告诉花荣,不管代价,尽快建立起这一套网络,给人给钱。

  花荣听了也大喜,他本来对于江湖事就比战场厮杀感兴趣的多。

  这一下怕正好是挠到了痒处,急匆匆的就去实施自己的计划去了。

  李继恩是第一次上战场,居然分了二十多两银子的战功赏赐,不由的感叹还是杀人放火来钱快。

  他本来想作诗一首,奈何肚子里的墨水实在是不够,连首打油诗都做不出来。

  杨元嗣看他带兵进退有据,不像是第一次出征。

  李继恩支支吾吾,只说是家传的本领,自己耳濡目染就会了。

  杨元嗣将信将疑,也不去管他哪里来的本事,只要能够为我所用不就行了?

  神武军是重甲步军,行路本来就比较慢,杨元嗣安排李继恩率领他们先行一步。

  杨信率领两千登州军的步卒直接返回登州,不用再去汴梁。

  这次去汴梁,他想按照赵纬纶的计划,给宋江和卢进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