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粮票、扫盲、乱世用重典


  特别是咱们汝南各窑生产出来的白瓷,比现在的陶器不知美丽到何处!

  这天下的世家大族,若见到白瓷和透明的琉璃,哪还能再用陶器!

  白纸就更不用说了,比竹简、木牍方便多了,而且价格比用来书写的缣帛便宜太多。商人们都极其感兴趣。

  至于强身健骨粉和太平汤剂,在乱世中这属于保命的神药,故而,商人皆愿向我太平民团治下输送盐巴、粮食、布匹。

  特别是荆州之地不缺粮食、布匹,徐州(靠海)之地不缺盐巴。

  目前,我等已经得到了第一批的1000多石盐巴,我太平民团治下缺盐的局面已稍作改变,预计到月底,将彻底告别缺盐的窘境。

  粮食、布匹因为距荆州很近,虽然太平民团治下100多万人几乎都无存粮,但有从各家坞堡的缴获,以及商部用商品从荆州换来的粮食、布匹,到目前为止,粮食已经足够保证治下100多万人能活到秋收时分了。

  加上随后的交易,我太平民团治下将不再缺粮。"

  张福的这项汇报,本质就是工业社会对农业社会的碾压式收割,俗称"工业剪刀差"收割农业。

  用河里的沙子烧成玻璃很费功夫吗?简直是无本的买卖!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窑”之一汝窑的所在地,烧制白瓷很困难吗?!

  至于白纸就更不用说了,只要形成工业化生产,这玩意成本刨除人工成本,其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为什么没有生产肥皂?那不扯淡吗,生产肥皂得用油,不管什么油,杨平这里都缺。)

  至于虫粉和杨平自己给开出的太平汤剂,主要还是想让这个时代的人们多活下来一点,别我平推了三国,整个中原大地就剩下那么阿猫阿狗几只,那还怎么开疆扩土?!

  同时,杨平用两倍、甚至三倍的价格购买食盐、粮食,以逐利为主的商人,可不管这些东西是谁买的,只要有利可图,300%的利润,就让他们冒着被斩首的风险把粮食、布匹、盐巴,这些战略物资源源不断的送到汝南郡来。

  张福汇报完毕,堂中也是满堂彩。

  这些赶鸭子上架的高级官吏,虽然不懂得其中的操作,但是听到不再缺盐、缺粮,是个人都能明白这其中蕴含的意义。

  随后就是礼部司正曹昂,这位世家子,以极好的仪态向杨平行礼后,朗声说道:"禀报都督,太平民团治下18县362乡,目前已经按照都督要求共设置乡小学292座,其余70座,将会在月底内筹备完毕。

  18座县城中已有14座建立了县中学,剩余4座十日之内筹备完毕。

  按照都督要求,每个乡小学,最起码要配上一名教谕。只是都督也不愿意用那些世家子,昂,很头疼,只能从都督安排的基层保长、甲长中,选出学习能力尚可的,安排其兼职教谕任务。

  好在的是,都督给每座小学配了两套教学书籍,给每个县中学配了十套教学书籍,再以奖励一顿午餐的方式,勉强让十岁左右的孩童无分男女,都能在上午到学堂听上一个时辰的课。"

  说到这里,即便是身为敌对双方,曹昂也不得不佩服杨平——竟然舍得拿出如此大的人力物力,来教治下百姓读书识字。

  即便是堂中的军官们、官吏们,仍然是不解杨平为什么非要强制的、甚至要倒贴拿出粮食,也要让治下的孩童们上学。

  为什么?还不是为了把世家统治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虽然杨平手下,已经有了超过3000名读书识字的地主豪强子弟,为其效力,但杨平死活就不让这些人,接触到他部署的教育大业,防的就是:这些家伙们对年轻幼小的学童们进行洗脑!

  曹昂最后汇报道:"都督让我等建立的扫盲班,也在每个乡中陆陆续续筹备起来,估计月底,太平民团治下所有乡坊,都能办起来。

  按照都督要求,天黑后,在扫盲班学习半个时辰的百姓,都可以喝上一碗强身健骨粉,目前治下百姓们积极性都很高。"

  曹昂也入乡随俗地用通俗的语言做汇报。

  曹昂汇报完后,施了一礼就准备回座位了。

  这时,坐在主位的杨平认真地问道:"曹司正,颇思兖州否?"

  曹昂听后一愣,思索着杨平是什么意思,问自己想不想回家?

  见曹昂稍微愣了一下,杨平再次问道:"曹司正,颇思兖州否?"

  曹昂也想不明白杨平是啥意思,于是拱手说道:"此间乐,不思兖州也。"

  靠!这回答差点让杨平给喷了。

  于是走到曹昂面前,说道:"曹子修,想你离家两个多月,家中父母应甚是挂念。

  汝可书信一封,刚好本都督也有些事情要遣使你父亲处,一并将汝之书信送回去。"

  曹昂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啊,于是当即答应:"多谢都督。"

  小主,

  随后又问道:"都督,昂,书信之中,可有忌讳之处?"

  杨平笑着说道:"曹子修,汝想写和什么就写什么,但写完之后,要让本都督仔细观看,如若无误,由陈兰司正重新誊写一遍,再给你送回去。"

 &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