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章 院士提名也得抢着来?

  第960章 院士提名也得抢着来?

  就在常浩南专心变分水平集方法的这段时间里,华夏的科研圈子里发生了一件大事。

  2001年度的新晋院士名单,正式出炉了。

  这是华夏第一次系统性、规范性地将两院的院士增选流程进行同步。

  当然,考虑到华夏工程院1993年才成立,到现在都没有十个年头,因此为了补齐名额,每年的增选数量都要略高于隔壁。

  例如今年,就是科学院56人、工程院81人。

  137位新院士,看起来似乎挺多,但打散分摊到全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里面之后……

  那确实是少得可怜。

  要知道,即便在本次增选结束后,两院院士的总数仍然分别只有653人和616人。

  这里面还有不少是早已退出科研一线,只作为标杆和丰碑存在的人物。

  因此,哪所学校哪个单位要是能混出个院士来,那不光是面子上能增光添彩,里子上也能实打实地做到逆天改命。

  而相对应地,如果没有院士,或者长期增选不出新院士,乃至于院士传承失败,名额不增反降,那难免在同行面前要矮人一头。

  而航空动力集团,目前就处在这么个情况之下。

  偌大一個央企,正编档案里竟然连一个院士都没有。

  其实照理来说,刘振响作为624所的前所长,应该算是航空动力集团的人。

  然而在SB101高空台落成之后,由于某个人的关系,他把自己的组织关系转回到京航大学,当教授去了。

  那时候还是航空工业总公司时期,虽然624所层面肯定是不太愿意,但是对于高层领导来说,考虑到刘振响本人的意愿,以及整个航空工业系统当中其实并不缺院士,最后还是把人给放了。

  结果这一放不要紧,过了几年两边分家,航空动力集团直接就傻了眼——

  过去总公司的院士全是航空工业那边的,自己愣是一个都没摊上。

  而这功夫刘振响连博士都快带出第一批来了,再想把人家的档案调回到624所……

  玩呢?

  根本不现实。

  当然,世纪初这会儿,双聘,乃至多聘院士(也就是一个院士同时在几个单位挂正式职位)的情况并不罕见。

  但航空动力集团可丢不起这个人。

  宁肯没有。

  其实从这个角度看,倒是常浩南自己给自己的新东家挖了个坑。

  但无论如何,问题总是要解决。

  那就只剩下增选一条路了。

  结果么……

  99年那次自不必说,总公司刚成立没多久,组织情况才刚刚稳定下来,甚至连提名都没提。

  而今年,虽然阎忠诚和江和甫两个人入围了候选人名单,但还是没能走到最后。

  这里面的原因,当然比较复杂。

  一方面,但凡是圈子,就不可能没有人情世故。

  客观上,大院士生小院士的情况确实存在。

  原本没有院士的单位会比较吃亏。

  另一方面,航空动力集团的情况也确实有点尴尬。

  成立时间太短了。

  华夏的航发水平确实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之前的成绩毕竟都是总公司时期积累的。

  新集团成立之后,确实还没有个完全尘埃落定、影响力又足够大的型号。

  总不能用涡喷6D去评选吧?

  至于常浩南证明庞加莱猜想……

  抱歉,那个成果是以京航大学作为单位发表的。

  而对方这次之所以没提名常浩南,显然是准备等明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把该颁的奖都颁过之后,到2003年再提名。

  到时候常浩南资历有了、荣誉够硬、年纪也不是小的特别离谱,100%可以保证冲击成功。

  本来,这几乎就是明牌,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地等着。

  然而对于航空动力集团来说,情况就比较尴尬。

  如果他们的第一个院士,竟然是被别人提名的……

  那这不说丢脸吧,至少光荣的程度是差了点。

  也容易让下面人寒心。

  所以,无论如何得做点什么。

  而林左明,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找上了总经理朱霖育。

  “朱总,如果继续这样按部就班下去,我估计恐怕6-8年以内,我们集团都没办法成功提名出一个院士来。”

  办公室里没有外人,因此前者也没说什么场面话,而是直接开门见山:

  “所以我认为,下一次,也就是03年增选,我们需要把浩南同志作为候选人推荐上去。”

&e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