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专利技术合作


  所以真到了准备上手的时候,GTT还是选择了加入项目,为首艘由华夏生产的LNG船提供液货舱设计方面的相关技术。

  毕竟,对于手握90%以上薄膜液货舱相关专利的GTT来说,这完全可以当做是对更激进的Technigaz技术的补充和兜底。

  反正谁都知道,只要这艘船能造出来,哪怕经济性差一些,也会有华夏自己的油气公司接手。

  就算不赚,也不太可能亏。

  仪式本身相当简短。

  先是三家企业分别派人进行发言,其中只有卡里姆·沙波因为专回顾了一番GTT集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宣传薄膜液货舱相比于其它技术路线的巨大优势,所以用时稍微长了一些,剩下两边都是在五分钟内就搞定。

  紧接着,就是在一片彩带和欢呼中,三方代表分别在一式三份的合作协议书上签字。

  然后,就是三人相互握手,以及共饮香槟。

  “虽然单从商业角度来说,我们GTT集团并不是很看好Gas-Transport液货舱的前景,但还是愿我们的项目一切顺利。”

  卡里姆·沙波端着酒杯,跟吴文浩以及常浩南分别碰了碰:

  “而且,单从我作为作为一名工程师的立场上讲,你们第一次接触LNG船的完整建造过程,选择相对保守的技术路线也确实更加合适。”

  “相信我,沙波先生。”

  常浩南回答道:

  “技术保守,并不一定意味着落后。”

  “我的同事已经计算过,只要蒸发气再液化系统的效率足够高,那么Gas-Transport液货舱在体积和重量方面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可以弥补的,而它在安全性方面还会额外具有优势。”

  “嗯……”

  卡里姆·沙波沉吟片刻,显然对常浩南的看法有保留意见。

  不过毕竟是个庆祝的场合,他倒也没有说的非常直白,只是从技术角度回答道:

  “但你们提出的蒸发气再液化方案我看过,本身就会对船体结构产生影响,而且要想真正抵消Gas-Transport液货舱的经济性劣势,至少需要一个85%再液化水平的系统。”

  蒸发气是LNG在运输过程中的主要损耗,因此GTT公司早就在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

  卡里姆作为核心技术人员,对这些数据自然是如数家珍。

  只是到目前为止,GTT方面的主要思路仍然是发挥自身长处,从源头入手,尽可能减少泄漏量。

  但这种思路毕竟是有极限的。

  到了Gas-Transport和Technigaz这一代技术,已经很难再继续推进下去了。

  所以,再液化系统必定会是下一步的研发重点。

  这也是GTT在最后选择加入这个项目的另一个原因——无论沪东厂是否能够成功,都算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无论如何,至少算是有个前进的方向,不是么?”

  常浩南只是笑了笑,并没有解释更多。

  卡里姆目前只知道华夏计划在这艘LNG船上应用一套再液化系统,但是对于火炬集团提供的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自动诊断技术仍然一无所知。

  那么……常浩南觉得,让对方再晚点知道也好。

  一来是到时候可以给对方一个巨大的惊喜(吓)。

  二来,GTT公司和三星海工、大岛造船所等日韩企业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即便卡里姆没有主观意愿,也很难对自己的同事完全保密。

  所以防人之心不可无。

  尤其是。

  根据他重生之前的经验,韩国人在这方面堪称劣迹斑斑。

  “这倒也是……”

  卡里姆当然不知道自己还被蒙在鼓里,只是再次和常浩南碰了碰杯。

  然后把里面的香槟一饮而尽。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