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豪华的审稿阵容

r />   然后,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不是佩雷尔曼,而是常浩南。

  大概半年之前,他就在给《数学年刊》审稿的过程中看到过这名作者的文章。

  汉密尔顿甚至还能清晰地记得那篇文章的内容。

  其中一个结论便是,利用里奇流完成的拓扑手术,可以用来构造几何结构,从而把不规则的流形变化为规则的流形。

  那个结论,对于他在学术圈中的地位,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而既然上一次常浩南就选择了数学年刊进行投稿,那这一次,哪怕是按照惯性,继续选择数学年刊似乎也应该是很合理的……

  汉密尔顿甚至想直接掏出手机,给米凯尔·拉格斯泰特打个电话,询问是否有这么一篇文章投稿。

  不过最后还是忍住了。

  一方面,毕竟都是学者,还是要矜持一些。

  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已经看到了这篇论文。

  而出版社,无论是哪一家,都显然还没看到。

  否则这么大的事情,早就该直接联系所有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了。

  这意味着,相比于约翰·摩根、布鲁斯·克莱纳、瓦伦丁·贝纳胡等同行,他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等某个编辑看到,再找人审稿的时候,他作为几何拓扑学路线的代表人物,又比别人更早看到论文。

  大概率可以作为审稿团队的主导。

  没必要节外生枝。

  抱着这样的想法,汉密尔顿重新把注意力放回到电脑屏幕上。

  搞学术就是这样,论文作者只需要埋头科研就够了,而审稿人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然而,没过多长时间。

  汉密尔顿的笑容逐渐僵在了脸上——

  尽管在摘要和介绍中多次提到了里奇流,甚至引用了他当年把里奇流引入到拓扑学中的成果,但是……

  又不太一样。

  “怎么样,汉密尔顿教授?”

  看着脸上表情变幻莫测的汉密尔顿,怀尔斯开口问道。

  “不对劲……”

  汉密尔顿喃喃道。

  怀尔斯一愣,还以为是对方已经发现了论文里面的错误:

  “唉……果然还是有问题么……”

  虽然算是意料之内,但总归还是有点惋惜。

  一来是没能真的见证历史。

  二来是没能看到七大数学难题现场变成六大的乐子。

  然而,汉密尔顿却摇了摇头:

  “不是论文有问题。”

  三道疑惑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他。

  “是我有问题……”

  “Ah?”

  怀尔斯被这句话搞得有些发懵:

  “你不是里奇流理论的创始人么?”

  “嗯……我过去也这么以为。”

  汉密尔顿仍然目不斜视地盯着屏幕:

  “但是现在不太确定了……”

  “什……什么意思?”

  刚刚一直没说过话的孔采维奇面露不解。

  汉密尔顿面露苦恼地摇了摇头:

  “虽然也用到了里奇流,但他们的思路……完全不同。”

  “看这里,他们把里奇流构建在林德勒夫空间里面。”

  “还有这里,对里奇流进行手术,从而在奇点产生之前就找到,而且把它给消除了,这是我过去十几年一直致力于做到的事情……”

  “……”

  仅仅在论文的前五页,汉密尔顿就已经罗列出了十来项要点。

  全都是论文的思路中跟现有理论不同的地方。

  可以说,这是一套完全不同的理论框架。

  “但是……”

  怀尔斯皱了皱眉:

  “你刚刚的翻页速度……就像是在看一篇自己写的论文一样。”

  “我的意思是,如果他们真的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不是应该非常难以理解才对?”

  听到这个问题,汉密尔顿终于抬起头来:

  “如果这篇论文是佩雷尔曼一个人写的,我相信确实会这样。”

  “但另外一名作者,常浩南,我上次审稿的时候就发现,他写的论文思路迥乎常人,但每一个步骤都能正好写在我们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孔采维奇也是一惊:

  “还能有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