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夏国乱(二合一)

  齐使梗着脖子说,“齐国只尊奉大汉作为宗主之国,承认它是诸夏的天子,不曾对夏国卑躬屈膝。”

  “而且我一路行来,贫苦者见的多,富足者见的少;怠惰者见的多,勤奋者见的少……更没有听说陛下有什么勤政纳谏的事例!”

  “这是我在齐国时,没有遇见过的。”

  皇帝更加生气了,喊人上前将齐使扣押了起来,并企图杀掉他。

  夏国的老臣听说了这件事,又纷纷上书请求皇帝的宽恕。

  皇帝跺着脚说,“真是可恨!”

  “齐国向中原汉朝卑躬屈膝,它的使者却有胆量嘲讽朕!”

  “这摆明了,是觉得汉强而夏弱!”

  “为了国家的颜面,朕绝对不会放过他!”

  虽然在长久的往来中,

  夏国的君臣通过各方面的对比,已经逐渐熄灭了跟秦汉竞争正统的想法——

  有赖于夏国所在大陆的地形,战火很难从中原或者西海,蔓延到这里。

  但过于封闭和优越的环境,也让夏国人比起秦汉,要更加平和,更加惫懒。

  这样的心态,自然支撑不了夏人,对“天子”的宝座,发起挑战。

  但明面上,夏国君臣并没有将之说出来。

  毕竟局势还没有到紧张刺激的地步,夏国岂能主动跪下,以示软弱呢?

  而且夏国的先君,也希望通过告诫后人“不要排斥苦难,要居安思危”,让后代君主中出现一个绝世天才,扭转夏国的风气,然后带着国家崛起。

  如此,更不能先跪了。

  只是,

  这样体面的维护国家尊严和地位的做派,落到当今皇帝的眼中,却变成了“秦汉不足为惧,我大夏也可天子”的意思。

  只要他当上了诸夏天子,成为了正统,那些狗屁规矩,又怎么可能再来让他心烦呢?

  对皇帝来说,

  那些老臣的频频劝谏,可不是出于忠心,而是因为自己年轻,权力还不够巩固,方便他们倚老卖老罢了。

  怀抱着如此想法,

  加上后宫中的好几位美人,正仗着皇帝的宠爱,为自己家族的父兄谋求高官厚禄,

  皇帝便以“勾结他国细作,有意谋反”为理由,将那些再次伏宫阙劝谏的老臣,扔到监狱之中,让他们跟齐使面对面玩弄老鼠跟蜚蠊去了。

  随后不久,

  东边一直跟朝廷作对的诸侯王突然因病暴毙,其部下很快上表归顺,让夏国的东部得到了暂时的平定。

  这种天上掉下来的好消息,让皇帝信心满满的觉得:

  朕就是天命所归!

  朕生下来,就是要当天子的!

  所以,

  他带着无比的激动和自信,向群臣宣布:

  “朕要御驾亲征,扫荡南方身毒诸国!”

  他要用史无前例的武功,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当朕率领王师凯旋归来时,诸逆臣皆当死去!

  这是他没有直接杀死齐使和那些老臣的主要原因。

  有臣子无法理解皇帝突然的自我,

  但皇帝也很不解:

  “为什么身毒人出了名的好欺负,历代先君却没有一个南下统治他们的。”

  “汉朝的皇帝都敢向着南北扩张,为什么我大夏不行!”

  “朕要做一统江山的君主,要独享一个宗庙的供奉!”

  这样说着,

  皇帝便带着军队轰轰烈烈的向着南方而去。

  “他会成功吗?”

  旁观这场乱局的夏成宗很担忧的说道。

  他不像自己的父亲那样洒脱,至今仍对延续社稷怀抱希望。

  在东边的诸侯暴毙之时,

  他甚至想着:

  只要皇帝之后不再折腾,修几座宫殿而已,还不至于有国家倾覆的危险。

  毕竟打仗才是最花钱的。

  奈何他的期待毫无作用,

  胸怀大志的皇帝就像脱缰的野狗一样,根本无法被人劝阻,只卯足了劲儿,去做自己爱做的事情。

  对此,

  深感无力的成宗只能抱着自己的牌位,垂死挣扎的祈求鬼神的回复。

  但何博告诉他,“只给臣子十天的时间,让他们准备好粮草补给,然后带领大军南下征战……这样的行为,即便过去千年,也只会有一位人物超过他了。”

  而那位留学瓦剌的天才,

  无论如何,也是仗着祖宗留下的家底深厚,国家正处于繁盛之时,才有这般的勇气。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