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回怼关羽

  李封、张杨,张泛、秦宜禄等,皆是匆忙大声开口求饶,只听其大喊道;

  “将军,俗话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况且我等敌军大将呼!”

  见众人神情皆是慷慨激昂,关羽深知必须用言辞打动敌军,不然这一干人等必然被屠戮殆尽,成为贼寇刀下亡魂。

  他自幼熟读春秋,腹有极有韬略,所言皆是义正言辞,神情满是气愤不已,忿忿不平道:

  “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

  况我等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大汉虽手带枷锁,却巍然而立,目光灼灼,眸有雷霆,膂斜眼睥睨:

  红面长髯,豹头狻目,虎体猿臂,彪腹狼腰,当真是一员好汉。

  武临屹立马上,挎刀而立,稳如泰山,斜目而视,

  淡淡然说道:“汝来何人,安敢出此狂言?”

  关羽倏然挺起胸襟,竖眉横眉,环视全场众人,尤为傲然道:

  “吾不过一无名小辈,虽寂寂无名,可结义兄长刘备乃是汉室宗亲,王室之胄,威震海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武临笑道;“刘备何许人也,不过是一落荒而逃,无能之辈。

  既然你兄长如此英雄,尔等有何成为阶下之囚?”

  关羽颇为有些尴尬,脸色涨的越发红,刘备五千精兵所剩无几,就连皇甫嵩五万大军也一败涂地,仅存几千残兵望南而逃。

  毕竟武临所言非虚,众所周知的事实无可辩驳,他们一众汉将也成为了狱中俘虏。

  而且卢植此时也在临城做着苦力,语气也有些软了下来,显然是底气不足,

  但还是勉强辩解道: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昔日高祖累败于项羽,尚能奋起反扑,最终开创大汉四百年基业。

  胜负自有天定,我等一时不察,中了你等奸计,剿贼不利,不幸被俘,何足惜哉!”

  武临冷哼一声,对高祖击败项羽不置置喙。

  可此人口口声声言说反贼,令人气愤万千,心下很是不悦,况且为义军正名,更加是不可退让,

  反击道;“项羽残暴不仁,大肆屠城,是为不仁。鸠杀楚王,以下犯上,是为不忠。

  焚烧三百里阿房宫,坑杀二十万秦军俘虏,纵兵劫掠百姓,各地怨声载道。

  倒行逆施,丧失民心,导致诸侯并起,生灵涂炭。

  高祖乃仁义之君,心怀宽广,心系苍生。

  不忍百姓受苦,兴兵讨逆,四海呼应,聚齐各路诸侯,东出函谷关,征讨山东。

  并吞诸国,内统华夏,外攘四夷,为天下去残除暴,以仁爱为先,方可成就大业。

  在下闻天子无故贼杀无辜之人,遂犯上天之禁也,为鬼神之不享,天将降殃于世间。

  当今汉帝,横征暴敛,东征西伐,已犯众怨。更兼自乱朝纲,阉庸并立,已大势去矣。

  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不可谓无罪也。

  以暴治世,天下生怨,固当亡也。聚大义之师攻伐无道之君,皆含怨而来,势不可挡。

  汝朝中之军,久疏未战,城中民众,积恨已极,铁骑到处,踏为齑粉。

  今岁饥民贫,卒食半菽,汝等为何助纣为虐,何敢言高祖伐楚,攀比古之仁义之士。

  汉无道,暴虐人民,致使宇内交怨,不共戴天。

  义军其狂风扫落叶般气势,登时使之威震宇内,名扬天下。有志之士,四方来效,汝为何不降?”

  一番争论,关羽羞愧难当,不敢多加言语,只得用沉默表示尴尬。

  汉朝以暴制暴,劳民伤民,官吏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尸位素裹,压榨民脂民膏。

  上行下效,致使天怒人怨,烽火染遍四海。

  况且关羽本人也是因为看不惯当地豪情欺压良善,路见不平,才奋起杀人,这才不得以隐姓埋名,背井离乡,四处流亡。

  关羽一脸呆愣的望着武临,那张略显稚嫩脸上,仿佛有道不尽的沧桑,说不完的故事。

  此刻,他才第一次认识到,武临所统帅黄巾军的不同,道听途说下,更显得仁义无双。

  其他黄巾四处劫掠,如蝗虫过境,寸草不生,裹挟百姓,滥杀无辜。

  关羽首次对武临产生了共鸣,认可汉朝残暴不仁,产生了一丝情感上认同。

  毕竟对方确确实实为民作战,军纪严明,宽厚待人,不失为一代明公。

  高顺、卢植等人也感到惭愧万千,与武临宽宏之举比起来,他们的确是成为暴政爪牙,屠戮黎民百姓,罪孽深重。

  武临对这群汉军将领,并不感冒,毕竟他还顶着一副叛逆帽子。

  他们自诩为正义,怎么会因为几句话,就热血上头兵戈反击,冒然参与造反大事。

&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