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争夺城门

  夜幕悄然的降临,城内华灯初上。

  夜晚的县城一片祥和安宁,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徐晃提前派出了数十名手持武器的密探进入了城池,

  就在守城的官兵下达关闭城门的命令时。

  一群腰佩兵器、一脸刚毅的汉子,悄然从接近城门的民居中冲了出来。

  守城的官兵见来者不善,立刻抽出武器呵斥对方停止前进。

  见来人不仅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还加快速度往他们跑过来。

  官兵吓到惊呼道:

  “敌袭!

  敌袭!

  敌袭!

  快敲响警钟,通知城内的守军。”

  密探一言不发,只是一味的挥刀砍杀。

  那名高喊着下令的士兵首先遭受了袭击,数名黑影往他扑来。

  当他砍在敌人的身上发出哐当声音时,立刻明白这是一群叛军。

  可惜,他只能带着正确答案成为一具尸体。

  因为被他砍中的叛军,已经让一柄白晃晃的战刀划过了其脖子。

  霎时间,浑厚的钟声在昏暗的县城上空荡漾。

  无数准备躺下休息的人,连忙惊慌失措的跑出院子探查情况。

  献县本就是一座小城,县城规模与唐县差不多。

  城中的守军大致有一千多人,驻扎于此的汉军听到钟声立刻赶来城门口支援。

  埋伏在城外的徐晃率领三千人,刺破了黑暗奔向敞开的城门口。

  几十名密探死死守在城门处,城墙上不断涌来救援的官兵。

  在这狭窄的通道中,近百人正在竭尽全力厮杀。

  太史慈伙同几十个运送商队的同伴,得知城内发生了反叛。

  有些人焦急不已,有些人却起了歹意。

  护卫长的江湖经验异常的丰富,仅仅一瞥就洞悉了众人的心思。

  太史慈则是一脸的忧虑,他的妻子、母亲还在渤海县。

  抬头望着十分镇定的护卫长说道:

  “高兄,城内发生了叛乱,估计是有贼人想要攻取城池。

  这片区域有如此实力的就是唐县黄巾军,你可有办法带兄弟们出城?”

  护卫长知道他是担心渤海县的家人,

  还是摇头道:

  “我高家在献县根基浅薄,现在正值混乱之际。

  怕是无法办法安全的出城,各位稍安勿躁。

  此城距离河间城不远,只要守军坚持一段时间,援军很快就能赶来驰援。”

  他此言就是稳住人心,至于有几成把握,就看汉军的战斗力与增兵速度了。

  太史慈则是非常清楚,叛军既然敢来攻城。

  肯定计算好了河间城援军赶来的时间,也探查清楚县城的守备情况。

  他张了张嘴没有说出事实,而是返回房间收好了行李,打算等待混乱时候逃出城。

  徐晃的部队原本就埋伏在数里处,城内的钟声不仅通知了汉军,也是他们进攻的信号。

  半个小时后,数百名汉军在县尉的带领下出现在了城门口。

  数十名密探还在苦苦坚持,望着汉军赶来的援军依然不愿后退。

  就在此时,无数道骇人的脚步声轰隆隆的从地上传来。

  县尉见状面色大变,咆哮道:

  “全部给我冲上去,一定要在敌军进城前夺回城门。”

  汉军都意识到局势危急,为了守护城内的家人,奋不顾身的扑向满身鲜血的叛军。

  县尉在士兵冲上去的时候,让亲兵赶紧去通知县令与家人收拾行李跑路。

  亲兵依然县尉如此大义凛然是想死守城池,但还是丝毫不犹豫的执行命令。

  县尉见亲兵离去的身影,面色顿时变得坚毅了起来。

  县城是坚守不了多久的,因为这里的官兵就是此城所有的兵马了。

  朝廷规定每个县城不少于一千守备军,县令却是吃着空饷。

  可以说几乎所有朝代统治下,各地的守军都不会按照规定招满。

  这几百人根本不可能抵抗,这密密麻麻似蝗虫般的叛军。

  他留下来是为上位者抵罪,只要他战死,其他人就会善待其家人。

  县尉握紧环首刀怒喊着冲向城门,在城下的密探接连的死亡。

  眼看涌上来的汉军不断增多,首领红着眼睛胡乱的挥着刀。

  其他人皆是爆发出超乎常人的韧性,剩下的十几人死死守在城门处。

&em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