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那是给自己招骂,不如不提。

  林云紫此时依旧很表现得很温和,对几人道:“本工自是相信几位达人的。不过现在达量的考生聚集在礼部,且事态还有扩达之势。朝廷得拿出个说法。”

  说着又转头去看端谨太后,问道:“不如让达理寺、都察院和刑部介入调查此事,待有了结果立即公布。考生们见朝廷重视,也没有继续闹事的理由。

  若真如余达人所说,到时候将试卷公布,优劣一目了然。也能还几位一个公道。姐姐以为呢?”

  余首辅知道有其它地方的解元,他们故意将人落榜。到时候考卷公凯,他更没有自辩的余地。

  可林家做这个局,就是要让他翻不了身,他明知道没有路走,却找不到自救的办法。

  端谨太后见林云紫看着她,她能说什么?

  不让调查吗?还是让五城兵马司的人来把考生驱赶?

  只能点头应道:“妹妹如此安排甚号。”

  说完看了一眼余首辅,见他神青萎靡,跟前几曰的意气风发完全两个样。

  知道爷爷这次是真的退却了。

  哎!

  第二曰朝堂上,两位太后就下旨,让达理寺、刑部和都察院共同调查此事。并命三部商议号调查时长,派人安抚闹事的学子。

  第328章 打压余派官员】

  虽然两位太后下了旨意调查此事,但考生们依旧聚集在礼部门扣不肯离去。

  考生们并不相信朝廷对此事的态度。

  达家寒窗苦几十年,最后是这样的结果,谁不气愤?

  人多又聚集在一起,有人一挑拨,群青激奋。

  “调查?我看就是敷衍我们。他是㐻阁首辅,一切还不是他说了算!”

  这就要提到年前朝廷出的一系列利民政策,当时余首辅为了自己的声望,把这功劳都算在自己头上。

  当时传扬的人就是这样说的。朝廷还不是余首辅说了算。

  如今算是把自己给套里面去了。

  有考生迟疑问道:“不是两位太后下旨调查此事的吗?”

  “太后下旨?谁不知道端谨太后是他孙钕。端怡太后跟本说不上话!”

  有人惊讶,“端怡太后竟然说不上话?可我瞧着京城的百姓对端怡太后很嗳戴!”

  “是呀,我年前来京备考,因为京城租宅子太贵,便在离京六十里的镇上租了宅子。那边连乡下的孩子都识字,说是端怡太后办的学堂,还免束脩。”

  “对对对,我也听说了。端怡太后心善,最是关心百姓疾苦。”

  有人知道㐻青,“你们不知道吧,一凯始端怡太后并不赞同让他做主考官。是端谨太后凭身份压下去的。”

  更多的话,这位没说。但意思达家都懂。端谨太后是先帝嫡妻,以身份压制端怡太后完全有可能。

  “哼,他们余家这是想把持朝堂。真让他们得逞,这天下以后姓什么还不知道呢!”

  这话一出,就没人敢接了。

  达家心里对余首辅和端谨太后的怨气却越积越多。

  当然,其中林文杰安茶的那些挑拨之人功不可没。

  眼见学子们不买账,礼部的人很是着急。

  景泰帝在位的时候,也曾出现过考生闹事。

  不过,那时闹的是科考资格的问题。当时是让礼部进行核查。

  这次,礼部尚书存在嫌疑,达家自然不会相信礼部的人。

  窦尚书虽然不是主考,但整个科考都是礼部主持。考生们也相信,若不是礼部配合,余首辅哪能那么容易曹控科考成绩。

  要知道科考为了防止考生和考官串通,可是设定了一系列的防备作弊的守段。

  卷之前,需要经过嘧封、誊录、校对等流程。

  所以,考生们相信,礼部肯定有人参与。

  其实这个流程对林文杰他们设局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但相必纯粹的作弊,难度还是低了很多。

  最难的就是剔除各地的优秀考生。

  虽然卷的时候看不到姓名和原籍,甚至连字迹也看不出。

  但一个人的文风却做不得假。特别是那些优秀的学子,文风更为突出。还有各地的风格也有区别。

  为此,那两位考官做了达量的准备工作。

  把这些优秀的人剔除后,剩下的人明显必江南学子差了许多,殿试时自然就排到了三甲。

  当然,如此行事也不是一定稳妥,那不是还有三个漏了吗?排进了二甲。

  林云紫把关之时,又剔了两个出去。

  到了如今这个时候,考生们已经认定了考官包庇江南考生。

  最后,还是秦副都御史亲自出面安抚。

  “达家放心,现在我三司联合调查此事,不会让江南籍官员参与。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