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重新布局(2)

  可戏志才哪里能够想到,荀彧一进京,就马上被蔡成推上了丞相之位,瞬间成为大汉最有权势之人。

  所以,戏志才接到内阁的《征辟令》后,哪里还会不奉诏令?屁颠屁颠地就跑到京城来了。

  戏志才入京后,蔡成并没有亏待他,让他与郭嘉、法正一起进入兵部任兵部从事,算起来,兵部从事这一职位,确实是比一郡太守高了一些。

  戏志才也就心安理得地开始操劳兵部的事情。

  戏志才和郭嘉一样喜好酒色,早年身体亏损太多。

  所以,蔡成专门下令,让张机专门负责他们二人的身体调理,而且严格控制其酒色。

  现在,戏志才每天只能喝一杯百果酿,一月才允许有一次房事(戏志才带小妾来的京都),而且平时不能回家住,必须和郭嘉一起住在御林军的军营中,每日与御林军一起晨练。

  戏志才和当初的郭嘉一样,老大的不高兴。

  可他听闻郭嘉的经历后,也看到了郭嘉的身体越来越好,才知道蔡成这真是为他好。

  现在,虽然入住军营还不到二十天,身体却明显好了起来,越来越有精神。

  还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嘴。

  就是庞统和周瑜。

  《征辟诏令》都送到了他们两人的手上,可两人都没有应诏。

  庞统还好说。

  襄阳庞氏给出的理由是,庞统当前年纪还太小,等再过一些年,庞统及冠后,再入京为朝廷效力。

  而周瑜接到诏令后,只回了声“知道了”,便再无下文。

  现在的兵部还是很强的。

  除朱儁、皇甫嵩两位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外,还有何山、管笃、郭嘉、戏志才和法正。

  也不知道蔡成是怎么想的,看起来是要打造史上最强兵部的意思。

  就是不知道等诸葛亮长大后,是否有机会进兵部。

  不过,看蔡成的架式,他是把诸葛亮往丞相的方向培养。

  不过这也不能怪蔡成。

  正史中的诸葛亮,在军事上真的不行。

  提出的“三分天下”很不错,但非要从汉中和荆州两个方向出兵。

  汉中出兵,山高路险,后勤补给存在着巨大问题。

  看看诸葛亮六出祁山,有几次是因为粮草问题而被迫撤兵的?

  如果他能够集中力量,从汉中走上庸道,把兵力都集中于荆州,恐怕就不会数次北伐无果了。

  同样,他既然知道荆州的重要,又怎么派与他有些嫌隙的关羽守荆州呢?

  关羽轻士族而重兵卒,便死于士族之手;张飞重士族而轻兵卒,便死于士卒之手。

  而这些,作为千古名相的诸葛亮,事先竟然对这样的事情没采取任何防范措施。

  要么他是不愿提醒刘备,反正他也管不了关张二人。

  要么就是他不懂军事,不了解军队中可能发生的事情。

  于是,这也成了后世有人认为他不懂军事的证据。

  不过,以笔者看来,诸葛亮在军事上还是很厉害的。

  否则他五次北伐,虽然都没有成功,却也每次都能全军而退。

  要知道,在古代,一旦作战失败,想要全军而退是非常难的。何况,蜀军要退回汉中,可都是崎岖山路,想跑都跑不快。

  而且笔者也认为,他出汉中占陇右的战略,还是很不错的。

  占据陇右,便可以与西域通商,从而缓解蜀中穷困的局面。

  不过,他对西南蛮族采取“以夷制夷、攻心为上”等怀柔政策,尊重西南众多蛮族的习俗和文化,不仅受到了西南蛮族的欢迎与拥戴,还被西南蛮族看成是智慧与文化传播的代表,对日后历朝历代收服西南蛮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可见,在军事与政治这两个方面,诸葛亮明显是政治强于军事的。

  不过,蔡成认为诸葛亮军事上不行,别人也没办法不是吗?

  蔡成如果没有中毒身亡的话,基本不会让诸葛亮参与军事,而是会把他培养为丞相。

  蔡成为大汉可是准备好了好几任丞相。

  首任丞相自然是荀彧。

  估计第二任丞相,应该是陈群。

  第三任丞相差不多就轮到诸葛亮了。

  三任丞相都结束了任期,蔡成大概也把穿越的使命完成得差不多了。

  至于庞统,哪怕他应诏来京都,大概率蔡成也不会把他往丞相的方向培养。

  后世皆知诸葛亮的《隆中对》、前后《出师表》、《说将》等,庞统却没有任何传世之作。

  由此可见,虽然“卧龙凤雏”并列于世,实则二人相去甚远。

  在宏谋大略方面,还是诸葛亮更胜一筹。

  越扯越远了。

  还是说回兵部给出的策略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