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了解青州(2)

  不过,他话锋一转。“不过,青州牧府治理青州,用稷下学宫各家士子的话来说,叫‘民本学说’。”

  “民本之学?这是何种学说?”众人都有点懵。

  他们从来没听过有“民本学说”。

  “以民为本,富民强国;农工商并行,天下大同。此乃稷下学宫士子们总结出来的‘民本学说’核心宗旨。”

  “这岂不是说,贱民与我士族、士子平起平坐了?经商之人也能为官为吏了?”蔡瑁觉得内心中有一股怒火在升腾。

  “以陛下之角度,士族、豪绅、农户、流民、贱民皆为民。”

  刘备在青州时,时常跑去临淄稷下学宫所在,听百家之言,亦与其他人相辩。

  所以,反驳蔡瑁自是轻而易举。

  然而,蔡瑁并没有放弃,声音也提高了起来。

  “自古以来,士族与皇权共治天下。而贱民、流民、农户如何能与士族平起平坐?”

  “为何是士族与皇权共治天下,而不是民中能者治天下?”刘备反问。

  刘备这个“民中能者”,自然是包含了士族豪绅在内的。

  他之前就说过,士族也是民。

  “哈哈哈哈——”蔡瑁大笑。“农户、贱民连字都不识,如何能治天下?”

  “那让农户、贱民识字读书不就行了?”刘备再次反问。

  蔡瑁正想说什么,突然之间,他发现自己已经辞穷。

  士族能参与治天下,就是因为他们读了圣贤书。

  可让农户、贱民也识字读书,谁能说他们中没有大才?谁能说他们中没有能者?

  可众人中最为善辩的习祯,在刘备的话中,仿佛抓到了什么。

  他马上问道:“玄德,青州可是以为识字、读书很容易?”

  刘备冲着习祯拱了拱手。

  “左伯纸、黑板、粉笔、硬笔等的出现,让识字的成本大幅度降低。

  “在青州,凡是蒙学皆为免费。先生的俸禄由牧府供给。

  “按青州推行新农体系之前计,大汉蒙学之人,包括所有学子、士子,不超过十万人。

  “而如今青州,仅参与蒙学之人,就高达五十万人以上,完全践行了孔圣的‘有教无类’。”

  如果说,之前刘备所说的钱多粮足兵强,还不能让在座之人震惊的话,如今青州仅蒙学之人就高达五十万人以上,所有人就不只是震惊了,而是直接震憾其神魂。

  当然,刘备还没说,数十万护民军全部过了蒙学之期,没说护民军训练营中的孩童同样在蒙学。

  最可怕的是,在青州各郡县,还开办有“夜间扫盲班”。

  如果全部加上,青州识字之人起码有一百五十万人以上。

  也就是说,再过十年,仅青州就可拥有数十万读书人。

  “可……可……”习祯“可”了半天,也未能再吐出一个字。

  他不是没有疑问,而是确实被这个消息震得外焦里嫩,实在是说不出话来了。

  半晌后,慢慢平复了自己的情绪,才继续问道:

  “可青州哪有那么多先生?又哪有那么多能解读古籍之饱学之士?”

  习祯差点把“家学”二字说出来。

  可话到嘴边,还是变成“能解读古籍之饱学之士”。

  家学是士族的根本,不足为外人道也。

  刘备平和地答道:“如果只是识字、蒙学,青州这些年以先学教后学,而且并不缺少先生;而从识字始,到各专业学堂之教本,皆为成公子编撰。

  “成公子编撰的教本,不仅涵盖了所有古贤之典籍,而且还有更多的古典中所未记载之内容。

  “以青州饱学之士之评价,这些新的内容,堪称‘治世绝学’,远胜于当前大汉世家之‘家学’。”

  刘备这一番话,堪称石破天惊。

  在座之人,除武将文聘和简雍、孙乾外,全都不自觉地站了起来。

  “成公子之学胜士族家学”这句话,太惊人了。

  不知过了多久,众人才止住震惊,重新落座。

  刘表问道:“玄德贤侄,为何成公子之学未能流于世间?”

  “现在《汉报》都印制出来了,”刘备抖了抖手中的《汉报》,可见当年成公子所言之‘活字印刷术’已在青州实现。

  “可以预见,不久,青州之学会快速流传于天下。”

  刘备说的是“青州之学”,而非“成公子之学”。

  蒯越抓住了这一点,马上问道:“为何称为‘青州之学’?”

  “成公子言,他所编撰之书籍,未必完善。故他交于稷下学宫众多士子共同完善。故称‘青州之学’。”

  突然之间,蔡瑁瞪着眼睛说道:“玄德,汝乃青州所遣否?何故直言成公子之好、之才?”

  刘备猛地起身,眼睛瞪着蔡瑁。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