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不世八功(3)
刘备解释完第二大罪状后,发现大家波澜不惊,既没有出言询问,亦没有反驳,更没有赞同。
刘备知道,以“气节”为理由,总是有那么一点强词夺理的感觉。
其实,这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不是东汉末年之人能够理解的。
就是刘备自己,至今也无法理解,更没有完全接受。
他只是把“官吏培训班”上的内容照本宣科,搬出来说罢了。
所以,他能够理解在座诸公的反应,也不再纠结于此,马上就要开始针对第三罪状的辩驳。
然而,突然之间,黄承彦却突然开口道:
“言之有理!跪拜礼自古便有,但却只是用于祭祀等有限的几个方面。
“自从讲究‘尊卑’之后,导致见人便跪。不仅非常麻烦,还促使了我们这些儒生自以为高人一等的趋势。本人拙见,这很不好。”
刘备吃惊地看了一眼黄承彦。
这可是荆州名儒,几与大儒司马徽、庞德公齐名的存在。
他都这样说了,倒是让刘备对成公子的这一套理论,有了更多的认可。
黄祖却不以为然地说道:“玄德公,你继续说。”
第三罪“伤风败俗”。
其实自古以来,女子就一直在参与劳作,比如说农耕,比如说在家里纺织等等。
为何女子能下田劳作,却不能在工坊中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在刘备任琅琊相的三年期间,因女子在作坊中做工,导致每年女子创造的财富,竟然丝毫不亚于男子。
可见,释放女子的能量,能为大汉带来更多的财富,亦可让大汉缺乏劳力之困大为缓解。
第四罪“欺君罔上”更是无稽之谈。
千家万户为成公子立长生牌位,完全出于自愿。
为了阻止百姓为成公子立长生牌位,青州牧府自中平二年起,每年都下达牧府敕令,说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是因为自己的劳动所致,倡议百姓收起成公子的长生牌位。
奈何百姓对牧府的敕令根本不予理会,他们就认准自己的好日子,就是成公子带来的。
刘备此时还有意询问祢衡,让祢衡来证实“牧府年年下发敕令,而百姓不仅不予理会,反而对牧府颇有怨言,觉得牧府不该干预”的真伪。
大家看到祢衡埋着头,一言不发,却连脖颈都红得发紫时,便知刘备所言为真。
之前刘备所言“忘恩负义”,对祢衡的触动极大。
他发现,自己似乎并不了解新农体系,更不了解成公子。
自己一心读书,父母族人也从未以族中之事打扰他。
他所言,皆是在族中听到了闲言碎语而已。
青州之变太突兀,很多事情让他接受不了,这才当众痛斥成公子之倒行逆施。
结果,此时他被刘备驳斥得体无完肤。
汉时,绝大多数人最重名声。
经此一事,恐怕祢衡的名声一落千丈不说,且不知日后是否还有抬头的机会。
至于第四罪“欺君罔上”,不仅不是罪,恰恰证明了成公子之功。
立长生牌位一事,不仅青州如此,在冀、幽、并三州,更是如此。
而且刘备还断言,以当前成公子掌控北方之势头,一年后,北方九州千家万户,皆会为成公子立长生牌位。
可见成公子给大众带来的福利是多么巨大,又是多么得民心。
能让广大民众主动、自愿立长生牌位,说成公子建立了不世之功,应该不为过吧?
第五罪“悖逆纲常”,提倡“农工商学兵”平等,是成公子的又一不世之功。
表面上看,打破了“士农工商”的尊卑排序,而且还把“学”排到了“农工商”的后面,甚至把“兵”加了进去,实则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刘备以青州的数年发展经历,说明了青州这数年来,为大公开创了多少有利于民生的物产。
例如雪花盐,例如糖果,例如百果酿,例如茶叶、例如曲辕犁和播种机、例如左伯纸……
这里面,不仅有“士”和“农”的功劳,还有“工商兵”的功劳。
没有“兵”保护青州,可能当年“兖徐犯青州”欲破坏新农体系就得逞了,这些东西连出现的机会都没有。
没有“工”,谁来制造这些东西?
没有“商”,这些东西如何风靡大汉?
此事还经历了青州大学堂和稷下学宫的无数次辩论,最后,在青州大学堂的学子和稷下学宫的士子,绝大多数都认为,“农工商学兵”平等,是正确的。
其根本论据就是他们为这个社会创建了不同领域的价值,而这些价值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均为不可或缺。
只不过,在不同的发展形势下,需要有不同的侧重。
比如说,当前大汉粮食匮乏,那农耕就要排到首位;
如果大汉内忧外患严重,那就需要“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