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背后故事

  至此,他们竟然没了继续向蔡成提问题的兴致,反而对自己的声望忧心忡忡。

  他们巴不得马上离开相府,聚于杨府,一起商议一番,如何劝陶谦投降。

  这些三公九卿都知道,陶谦投降,他们做下的那些龌龊事,再讨好成公子,才有可能被掩盖住。

  虽然现在都在等着厨师准备晚餐,可这些三公九卿却如坐针毡。

  荀彧观察仔细,发现了这些三公九卿有些不对劲,就出言问道:“诸公,是否今日过于劳累?”

  他们就等着有人这么问呢。

  崔烈马上答道:“上午听成公子分析大汉态势,颇费脑力;下午又在不断议事,确实有些困顿。”

  随之,其他三公九卿都纷纷表态,这一天确实是太累了。所以,他们都想去杨府,喝着杨府的百果酿,放松一下自己,然后回家睡个好觉。

  荀彧和蔡成马上明白,这些重臣有事相商。

  可无论你们商量什么,蔡成和荀彧内心都没有一点担忧。

  阴谋何时怕过阴谋?

  于是,荀彧马上放这些重臣离去。

  至于准备好的晚餐,荀彧也不担心浪费。他们不吃,守护相府的御林军和下人可以吃呀。

  只是刘协有些不解。

  这些朝堂重臣如此弱不禁风吗?

  经过这几天张神医对自己的调理,以及每日不间断的锻炼,自己这一天都没那么疲倦,怎么这些群臣只是坐在相府中,就会如此不堪呢?

  刘协此时还不明白,脑力活动的疲惫程度,可一点也不比体力活动的疲惫程度差。

  反而是刘虞、刘岱、贾琮、黄琬、郭全、卢植、王允几人都说好了,护民军为何要有如此阵仗。

  难道成公子真的想造反?

  一边吃着晚餐,荀彧一边告诉蔡成,不出正月,朝廷征辟的各地英才,便可以入京都报到了。

  蔡成叮嘱荀彧,这些人一定要分开。如徐庶、周瑜两人,一定是要入军事学院的,而如陈群、边让等人,则是要入大汉学堂“官吏特训班”的。

  荀彧还告诉蔡成,贾诩一接到并州刺史的任命,就单枪匹马地赶往并州。说是先赶去,与早已抵达并州的青州育种院的人汇合。

  贾诩把治理黄土高原,当成了他就任后的头等大事。

  根本不及看荀彧给他的《治理黄土高原要义》,就急着前往并州了。

  他还派快马给皇甫节(皇甫嵩之父)送信,告知他由并州别驾转为留守长史,并在信中告知皇甫节,其子皇甫嵩已被陛下封为护民军总监察使,在成公子手下做事,并为当前朝廷兵部第三人。

  贾诩信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叮嘱皇甫节,要收集西河郡和上郡的详细情况,尤其是居民的居住情况。

  从育种院的急迫,贾诩就可以判断,蔡成也必然是把治理黄土高原作为头等大事来看的。

  其他,他猜错了。

  如果他看了《治理黄土高原》要义,就会知道,治理黄土高原是百年大计,而非一朝一夕之事。

  黄土高原那么好治理,就不会让黄河为害中国近两千了。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也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太多的苦难。

  又扯远了。

  而刘虞等人一边吃晚餐,一边谈笑风生。

  刘虞笑问:“大家猜猜,他们为何突然急着走。”

  原来,在晚餐期间,刘虞已经想清楚,他们为何坐不住了。

  “呵呵,伯安公,当初你也参与了吧?”黄琬戏谑地问刘虞。

  “自然有我。可我后来根据探子收集回来的信息,就发现新农体系根本不像是青州士族信上所说的那回事,反而觉得对大汉的好处极大。

  “于是,我不仅从他们中退了出来,而且还专门找先帝交流,让伯涵公(蔡立)给我们讲了新农体系的各个细节。

  “如此,这才让先帝下定决心,在青州试行三年后,便在司棣、豫州、兖州、冀州四处粮仓试行。

  “你们几个能成为州牧,还得感谢我呢。”

  “哦?”贾琮奇怪地问道。“那怎么最后取消了兖州和司棣,反而把幽州和并州加了进来?”

  “这是伯涵公起的作用。”刘虞答道。

  “当时,先帝得知张举、张纯都反了,而且还联合了丘力居。先帝就想调凉州平叛兵马入幽州平叛。

  “伯涵公在朝堂上听到这一旨意后,并没有声张。

  “他利用被陛下留在宫中聊天之机,就给先帝详细讲解了成公子破解‘兖徐犯青州’的往事。

  “先帝多聪明啊?马上就明白伯涵公是想让青州护民军去参与平叛。

  “先帝当然会担心青州坐大,对于伯涵公讲的故事,只是不置可否地打了个哈哈。

  “可没过几个月,就传来孟益向朝廷求救的奏表。

  “先帝这才急了。他知道,他必须动用青州护民军了。

  “先帝和我商议,我就提议,要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