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是否预言

  且不说护民军有没有那么多的兵马,要镇守大汉东、北、西三个方向,还要兵分数路,讨徐州、征江南、取益州、复西域……

  仅仅是作战时间,成公子也完不成他的“洛水之誓”。

  更何况,如果多征兵马,四处用兵,必然掏空青州这些年来积累的家底,无法援助北方其他州不说,还会让大汉北方重新回到民不聊生的境地。

  不知为什么,三公九卿一念及此,本应偷偷地幸灾乐祸的他们,此时却没有一点幸灾乐祸的心情,反而在内心中为蔡成担忧起来。

  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情绪,难道他们不应该等着看蔡成誓言落空的笑话吗?

  在大汉,誓言可是极重要的。

  一旦誓言落空,声望大跌不说,还会沦为未来数十年、上百年的笑谈,而修史者更会第一时间记于史册。

  三公九卿都在拼命喝茶、吃果干、吃肉干,借此让自己冷静下来。

  他们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为蔡成担忧的心绪。

  他们不应该等着看笑话吗?

  经过重新思考,他们才慢慢理清头绪。

  成公子所述说大汉的态势,第一项“国力”还好,似乎有青州、冀州撑着,大汉会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强。

  说到第二项,味道就不对了。

  结论就一个,大汉朝廷已经失去了对大汉疆域的掌控力。

  当然,放弃西域是朝堂决断,可之所以放弃,不也是因为无力掌控吗?

  虽然众臣内心有些排斥这个结论,可成公子所言皆为事实,不由得大家不信服。

  当然,成公子顺带把群臣斥责了一番,也让大家有些羞恼和尴尬。

  至于第三项民生,似乎只有推行新农体系,才能一改之前民不聊生之态势,否则大汉确实无法应对四起的民怨,对大汉各州郡的掌控也会越来越弱。

  但第四项的最后三大隐患,听得群臣惊骇莫名。

  不是简单的惊骇,而且是越想越可怕。

  原来南方三州加益州割据并不可怕,疫情、大旱和小冰河期,才最可怕。

  如果真是大汉人口因旱情、疫情、缺粮、战争等因素急剧减少,还能挡住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疯狂南侵吗?

  哪怕最终挡住了,大汉也必将元气大伤。

  而他们这些士族在鲜卑的铁蹄下,又能保全多少?

  一旦蔡成的预言真的出现,确实有亡国灭种之危。

  这时群臣才知道,他们内心中的担忧是什么。

  如果成公子所言皆为真,那他们真不能与成公子对抗,而是支持成公子,一起共渡危难,一起共保大汉安宁。

  可话又说回来,如何保证成公子所言皆为真呢?

  不仅仅是三公九卿,就连刘虞、黄琬这些人,也都把蔡成所言当成了“预言”。

  预言虽然令人心生顾虑,可毕竟只是预言,不是现实。

  在场所有人,都眉头紧锁,似乎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问题。

  比如成公子如何得知现在鲜卑正在攻打北匈奴?

  比如“小冰河期”到底是怎么回事?

  比如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真的会疯狂南侵吗?

  ……

  率先开口的是刘虞。

  “成公子,你刚刚所说,可是预言?”

  “不,不是预言,而是现实。”蔡成郑重地回答道。

  随之蔡成继续解释道:

  “小冰河期已经来了。证据就是一年冷过一年。

  “不要被青州、冀州粮食增产而蒙蔽。

  “粮食增产,是因为农户得到了田地,农耕热情空前高涨。更是因为采用了如曲辕犁等一系列新农具。

  “如果诸公愿意,这次陪陛下出巡之时,诸公便可以在三辅、凉州、并州等刚刚推行新农体系和使用新农具的地域调查一番,看看这几年,粮食是否在减产。

  “而且中平元年北方大旱之后,连续五年,北方的雨水都不充沛,大旱随时会来。

  “旱情,便是滋生蝗虫源头。

  “天旱之时,土壤中的水分会降低至一成到两成,恰好适宜蝗虫产卵。而干旱导致植被减少,更会导致蝗虫大量产卵繁殖。

  “而疫情并未完全退去,也是诸公都知道的现实。

  “如果我大汉之民继续缺衣少食,不讲卫生,身体的抵抗力会进一步下降,疫情随时会再次爆发。”

  众人面色凝重。

  因为蔡成所说的事实,他们都知道。

  一年冷过一年,他们早已感觉到了。

  根本不用去三辅、凉州等地调查,司棣、兖州、豫州,不仅是粮食亩产连年下降,所有农作物的产量,皆是连年下降。

  原来,他们以为是黄巾余党一直没有扑灭造成的,可今日蔡成一说,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