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杨平的家底
也组建了一个3500人的新兵营。
再加上西平县、偃城县、上蔡县3个新兵营,目前共计有十个新兵营,三万五千余人正在受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说到这里,黄正脸上那笑容是怎么都掩盖不住,自豪地说道:
"都督,再加上咱们的一万五千战兵,短短两个月,我等就从一伙流民,坐拥5万大军了!"
杨平听完,也是心中感慨,不过倒也没说什么,只是问道:"我提前让你召集各路主官,于明日正午前到平舆县开会,商讨扩军事宜,都通知到了吧?"
黄正回答道:"从平舆县向西,最远野王县也不过200余里,坐着单马双轮的传讯车,也不过一日多的路程。
明日午饭之前,除了张辽元帅在上蔡城外,其他各部主官都能到达。"
杨平听了点头,随后又询问,各部有没有按照命令,对汝河沿线的数个县展开分田编户的工作。
在得到黄正细致的回答后,杨平表示:自己这一天跑了100多里,很累了。
黄正、钟矛、路大识趣地告辞,杨平这才疲惫地躺到原本属于桥蕤的大床上。
天亮之后,杨平很规律的起床,进行例行的锻练。
早饭过后,杨平带着亲卫视察了这座相当坚固的平舆县城。
期间,不时就能看到一队队列队训练的民兵。
因为汝河附近有大量的竹林,而粗制滥造的竹甲,制作起来难度也不大。这些新兵们,每人都披着一副黄灿灿的竹甲,看上去倒也军容严整。
整个上午,不断有军官前来报到。
特别是宁季和石臼,这两位已经一个多月没见的老部下,二人激动地向杨平问好。
寒暄过后,杨平直接问起了正事。
作为木匠出身的农垦负责人,宁季向杨平汇报了北宜春县的春耕事宜、以及曲辕犁等新式农具的使用情况。
杨平在得知他们已经种下了30万亩田地后,对宁季的工作表示了肯定。
略带开玩笑的口吻对宁季说道:"你要做好准备,我要给你加加担子了。"
宁季立马起身回答道:"团长,这一个多月,我可是长了些肉的,再重的担子我也能接下了。"
一语双关,倒是让杨平对这个有些木讷的木匠刮目相看了。
随后,石臼向杨平汇报了武器生产的情况。
主要就是得益于这一片地带,有广阔的竹林,杨平设计的竹甲、竹弩、竹制轻型抛石机、竹制三弓床弩等武器,被源源不断地生产了出来。
石臼表示,这些竹制的武器,除了使用寿命太短以外,威力、防护力都算是不错,装备给民兵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当然,装备给主力作战部队,那肯定要优中选优了。
随后,石臼说的就是重点了。
只听石臼报告道:"团长,我们按照您的要求,将北宜春县城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兵工厂。
城内所有居民全部都迁了出去。并且留了三个团,近1000人的民兵进行守护。
这一个多月来,我们先后建造了5座土高炉。
前两座因为当时手艺还不成熟,生产了几炉铁就炸裂了。
后来的3座,用了团长在临颍县城送过来的完整建造工艺,目前运行状况良好。
只是前段时间因为没有铁料、铜料,一直都是两天一炉的情况。
自从团长拿下了偃城县以后,大量的铜料、铁料被送了过来。
现在的北宜春县城内,一天就能生产九炉精铁(杨平对铜铁合金的称呼)。
我们总共建造了八部重锤,一天便可以生产2000副板甲、600把斩鬼刀(抗战大刀)、2000多个三棱枪头、600个卜字戟头,以及大量的箭头、矛头。
另外,昨天我刚刚得到消息,在偃城县的那座土高炉也开始生产,炼出了铁水……"
零零总总一大堆。
随着石臼的报告,杨平知道,自己在北宜春县城内建造的一个流水线的武器生产厂,已经初具雏形了。
在汇总了石臼、宁季二人的报告后,杨平盘点了一下自己的家底:
竟然有了有了将近8000副板甲的储备!
而且,以后每天都将以2000多副的速度,进行快速增长。
杨平不由得在心中感慨一下:这就是来自于21世纪先进生产力,对这个时代的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