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政府背书
上午十点,阳光晃眼,工地北侧临时搭起的接待棚下,三张折叠桌,几把塑料椅,李向东穿着工装,亲自守在门口迎接市里来的车队。
住建主任一行下车,脚还没站稳,便抬头打量施工现场。一旁随行的区建管所干部低声介绍:“就是这家春雷置业,进度全区第一。”
李向东迎上前,语气稳重:“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指导,现场有点简陋,见谅。”
简单寒暄后,他带着众人穿过施工主通道,一边介绍图纸规划,一边汇报成本压控、工期进展、未来配套——讲得既不夸张,也不回避难点。
当说到“目前为止共计投入资金已达960万元,其中有近600万是春雷电子自筹垫付”时,住建主任点了点头:“你们这种不等补贴、先上阵的做法,确实少见。是真正在为老百姓干实事。”
随行的新闻记者一边拍照,一边低声感叹:“这个项目,比我之前跑的几个国企盘子都干得利索。”
短短四十分钟调研走完,主任在临时会议桌前当场表态:“这个项目施工合规、理念务实、进度领先,值得在全市保障房试点中总结推广。”
工作人员已开始着手整理通稿,准备发布官方专题报道。
而此刻,李向东站在棚外,看着那辆市府中巴渐行渐远,第一次感到,这个靠一口气撑起来的项目,终于被写进了“正规军”的名册。
调研过去不过两天,区建管所便接到了市住建办的正式来函。信函用的是红头纸,措辞严谨却语气鲜明:
“建议将春雷置业保障房项目列入本年度第二轮政策支持试点,予以流程性备案及联审前置。”
这话一落到罗燕桌上,她当场把文件拍给李向东看:“他们居然提前给我们开了口子!这是政策性项目序列的前置资格啊!”
李向东接过一看,目光微动。这份文件虽然不涉及资金拨付,但其中一句“具备示范推广意义”的措辞,已经等同于一次“官方认定”。
王哥凑过来,不太明白:“这是不是等于拿到保障房指标了?有补贴了吗?”
李向东笑了笑,把文件往桌上一放:“不等于有钱,但等于不被打了。”
他顿了顿,补了一句:“你记得以前我们工厂刚起步的时候,连税务登记都得求爷爷告奶奶。现在,人家让我们入队了。”
罗燕咬了咬牙:“这一下,春雷的名头,不只是民间听说,而是系统里认了。”
文件复印好后,一式三份送去财务、法务、项目办,贴上“一级优先”标签。那一刻起,这个原本靠自筹硬撑的项目,终于披上了制度的护身符——从“临时工”变成了“编内人”。
消息传得很快。春雷项目被市住建办点名表扬的新闻才登上区报第二天,工地上便热闹了不少。
原先推三阻四、不敢提前供货的材料商,忽然纷纷打来电话,语气客气得很。
“李总,听说你们项目被市里点了名?”
“咱之前说的那批钢材,现在要不要先拉一车过去?”
“账期方面……可以再宽松点。”
还有一支原本中途撤场的土建队,派人来重新递了简历,“我们施工有保障房经验,也听说你们项目可能要扩展。”
李向东并未马上回应,只是点头应下:“资料留一下,我们会统筹安排。”
最让人意外的,是本地一家城投背景的银行支行经理,竟亲自登门拜访。
“李总,上次您申请的500万流动授信,我们总部看了住建那边的文件,意思是可以重新评估额度。”
李向东坐在办公室里,望着手中那份银行新版授信草案,沉默良久。
这些年,他跑项目、磨合同、借关系,每一步都在解释“春雷是谁”。但今天,他终于不用再说服别人——只因一纸文件上有了政府的签字。
“原来信任这东西,是能被批出来的。”他自嘲地笑了笑。
他看向窗外,秋阳下,工地吊臂缓缓旋转,一砖一瓦仍在堆叠,但那些看不见的,像信任、声誉、信用线,正在悄然筑起一座更高的平台。
刚进办公室,罗燕就递来一张打印纸:“市工业园区的函,上午刚送来的。”
李向东接过一看,是园区管委的正式来函,不仅肯定春雷保障房项目“落地迅速、带动良好”,还提议邀请春雷置业参与园区周边配套开发,包括员工宿舍区、邻里中心、物流通道等一揽子工程。
“他们想借我们‘试点经验’。”罗燕淡淡一笑,“实际是把我们拉进了他们的系统里,跟着一起跑。”
“我们是民营,他们是平台,圈子突然放开了……”李向东指尖在纸上轻点,没说话,脑中飞速盘算:这是一次名正言顺地跨进政策层的机会。
王哥却站在窗边,面色不轻松:“跑得快是好事,但别忘了,我们脚上还绑着债,资金周转、产线改造,一个都不能停。”
李向东转头看着他,笑了笑:“这就是现实,背书不是护身符,是催命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什么意思?”罗燕一愣。
“人家现在认你,是因为你顶着干下来了;可你要是倒了,这份信任就反咬你一口——不是不许失败,而是你失败不起。”
屋里短暂沉默,空气仿佛也凝住。
片刻后,李向东深吸口气,轻声道